会员服务

MEMBER SERVICES

海盐的官堂为啥叫官堂?

TIME:2023-01-10


我是一九九零年出生的,从小长大生活的小镇叫官堂镇,虽然后来官堂被并入秦山,但坊间大家还是习惯叫官堂为“官堂”,或者“三官堂”。平常时候,晨光熹微,村子里如有人一大早去买菜。邻居或熟人碰见了,会问上一句:“到哪里去?”人必回一句:“到三官堂买菜去。”上世纪九十年代,作为小孩子之间的调皮话,甚至大人之间偶尔也会这么讲,大家用方言吐字时会把“三官堂”讲成“汰官堂”,“汰”在我们那的方言里是“破”的意思。当然,把家乡“三官堂”讲成“汰官堂”的人,丝毫没有嫌弃的意思,自己家的地儿才会自嘲,再自嘲打心底也是一份熟悉的爱护,而懂得叫“汰官堂”的一定是官堂本地人。即便是现在“汰官堂”真的“汰”了,镇周边几个村的村民们都搬迁了,镇上的店和人也越来越少了,很多人还是爱着这个地方,爱她的沧桑和皱纹,爱她静静伫立在武通港旁的姿态,与世无争,“汰官堂”好像是官堂人永远不变的一个“家”。

官堂有着怎样的身世?我很早就好奇了,真正去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却是在最近,翻阅了许多资料,问过一些长辈,收获依然甚少。因为不是作学术文章,只作个人想法一二,所以还是将了解到的情况勉力说上几句,不当之处请见谅。

从史料考据来看,“三官堂”的概念是指道教天、地、水三官神的庙,即“三官庙”,也叫“三元庙”,其中天官赐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厄。根据明代胡震亨《海盐县图经》记载,“三元庙,县西武宁桥南,成化间仇一清感梦建,道士史时敬重修”。根据199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武原镇志》第440页“第八编社会第二章宗教第二节道教”记载,(明)成化年间(1465—1487)在武原镇西武宁桥南堍建三元庙,俗名“三官堂”。武宁桥在哪儿?据考,武宁桥就是现在天宁寺附近的大栅桥。此处所指的“三元庙”、“三官堂”,其址不在如今的官堂集镇,但历史上海盐确实有过道教发展蓬勃的时期。

那么官堂集镇上有没有“三元庙”、“三官庙”呢?我询问了一位在官堂生活过近七十年的长辈。长辈于1949年出生,在他的记忆中,“三官堂”的叫法自他小时候起就有了。而当我继续问道“官堂集镇或周边是否有‘三元庙’或‘三官庙’”时,他回答说,没有,至少1949年至今没有。但据他回忆,官堂集镇上有过“太公庙”。据201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《海盐嬴政二十五年:以事件为线索的海盐历史文化叙述》第334页整理的《海盐历代祠庙情况列表》中记载,“太公吕望庙,(所在地)原为官堂乡三官堂集镇今属秦山镇,(祀奉对象)祀姜太公,(历史沿革)《吴地志》云:太公避纣,居于东海之滨,百姓怀之,为立庙,后沦于海。今乡民立于甘泉乡,去县西南一十五里,俗名三官堂,邑人钟梁有碑记。”但“太公庙”与“三元庙”、“三官庙”、“三官堂”之间依然无法划上等号关系。

地方志研究专家如何看待“官堂”之名的由来?我特别咨询了《海盐县志(1986~2005)》主编、地方志研究专家王健飞先生,他说:“不仅是武原,很多地方也都有‘三元庙’、‘三官堂’,不排除官堂历史上也曾有过,起码可以认识到‘官堂’的说法与道教文化中的‘三官堂’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关系。”

言及此,“官堂为啥叫官堂”的疑问依然没有完全解开,但如果别人再问起我家乡名字的由来,如今我至少可以说上几句了。也很期待有识之士和众方家能够解答这个疑问。

(来自公众号:和平路口)

官堂5jpg.png

官堂3.jpg

官堂2.jpg